汽车之声-> 车图 > 内容

复盘2022密集“落子”东盟,自主车企支棱起来了

时间:2023-01-09 12:09 来源:网络 阅读量:14926   
 

乘着智能电动汽车发展的“便车”,中国汽车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据相关统计,2022年1-11月,我国汽车累计出口278.5万辆,同比增长55.3%,其中乘用车累计出口225.1万辆,同比增长57.8%;汽车产品出口总额3637.6亿元,同比增长79.3%。照此趋势,2022年中国汽车出口量进一步突破300万辆已成定局。

从区域来看,得益于中国汽车产品力和品牌影响力的不断提升,为中国汽车出海提供了重要的信心支撑,本土企业海外布局日趋多元化。尤其是以泰国、马来西亚等为代表的东盟市场。,正以其可观的人口消费潜力和市场前景,成为中国车企走出去的主要“窗口”。

独立车企角逐东盟

据相关统计,2021年,中国对东盟汽车产品进出口总额达160.7亿美元,同比增长39.3%,其中出口总额达120.2亿美元,同比增长48.9%。

2022年,中国对东盟市场的出口形势将进一步改善。2022年前三季度,中国对东盟汽车商品进出口总额达137.8亿美元,同比增长17.1%,其中出口总额达114.1亿美元,同比增长31.5%,占RCEP成员国出口总额的47.6%,整体保持快速增长。

“要知道,东盟汽车市场一直以日系品牌为主,但现在发生了一些变化:汽车消费升级趋势明显,消费者注重品质,同时对新能源、智能化、个性化的需求越来越强烈。”此前,长城汽车集团副总裁、东盟地区总裁张家铭指出。

这些都是中国汽车品牌的优势。看到这个新的机会,在过去的一段时间里,以长城、比亚迪等为代表的自主车企。开始加大自己在东盟市场的布局。

其中,长城自2021年初正式面向泰国市场推出GWM品牌,并在当地陆续推出哈弗H6 HEV、欧拉好猫、哈弗JOLION HEV等车型。据统计,截至2022年11月,长城汽车已在泰国售出11796辆电动汽车。据相关机构预测,到年底,泰国电动车销量将达到6.36万辆,这意味着长城成功跻身泰国电动车市场第一阵营。

最新消息称,为了保持在泰国市场的领先地位,长城汽车计划在泰国加倍投资,旨在将罗永福工厂打造成东盟的电动车生产中心,并于2023年在泰国进一步推出4款新电动车。与此同时,长城还计划到2030年将泰国的快速充电站数量增加到12,000个。

伴随着泰国市场的稳步发展,长城也在曼谷、马来西亚、文莱、老挝等东盟市场积极布局,均取得了不错的成绩。接下来,长城汽车计划在2023年进一步实现越南、菲律宾、柬埔寨、新加坡等东盟市场的全面覆盖。

2022年下半年,比亚迪布局东盟市场的步伐也明显加快。2022年9月,比亚迪宣布签约泰国WHA工业园,确认将在泰国建设乘用车工厂。该工厂预计2024年投产,年产能约15万辆。生产的汽车不仅将投放泰国市场,还将辐射周边东盟国家和其他地区。

接下来,比亚迪方便将于第四季度在泰国正式上市元加长续航版和元加标准续航版两款车型。据了解,截至2022年12月12日,比亚迪在泰国已斩获10305辆比亚迪ATTO 3订单。在比亚迪看来,泰国电动车市场近年来爆发式增长,未来有望成为东南亚重要的新能源汽车市场中心,这将为比亚迪进入泰国市场提供前所未有的机遇。

随着泰国业务的稳步发展,比亚迪也在马来西亚、老挝等东盟市场发力,并于12月在马来西亚推出首款车型Atto 3。根据规划,2023年比亚迪将联合森纳美马来西亚在当地建立20家比亚迪汽车展厅,2024年前共建立40家比亚迪汽车展厅。

此外,MG名爵SAIC、五菱SAIC、奇瑞吉利、东风小康、哪吒汽车等。也在竞相布局东盟市场,从而带动自主零部件企业加快“落后”东盟的步伐。过去,包括郭萱高科、亿纬锂能、当代安普科技有限公司和Azure Lithium Core在内的多家新能源汽车供应链企业已宣布在东南亚建厂。

近日,郭萱高科宣布与泰国PTT集团子公司Nuovo Plus合资,在泰国成立新郭萱有限公司。根据规划,泰国新郭萱计划在泰国东部经济走廊建设锂离子动力电池的Pack生产线,预计2023年第四季度投产。此前,郭萱高科与VinES合作建设的电池工厂已于11月在越南河静省开工。据悉,该工厂一期计划年产能5GWh,预计2023年底投产。

此前,亿纬锂能也宣布将在马来西亚投资一个圆柱形锂电池制造项目,投资金额不超过4.22亿美元,主要生产圆柱形锂离子动力工具、两轮车和清洁工具电池。

在这股“出海热”下,可以说“走向东盟”已经成为自主车企和相关零部件企业的共同目标。据相关数据统计,2022年1-10月,中国向东盟出口新能源汽车12.8万辆,同比增长194.8%,出口额达5.4亿美元,同比增长229.6%。

接下来,随着自主车企进一步加大在东盟市场的布局,有望在出口方面取得更加辉煌的增长。

东盟为什么这么火?

中国汽车企业在东盟集聚的背后,是该地区巨大的汽车消费增量空间。

东盟汽车联合会此前公布的数据显示,2021年东南亚汽车产量354万辆,同比增长24.3%;汽车总销量达279万辆,同比增长14%。体量虽小,但增长迅速,已成为全球汽车销量增长最快的经济体之一。

其中,2021年印尼新车销量达到88.7万辆,增速甚至高达66%,实现超高增长。但目前印尼每千人汽车拥有量仅为99辆,仍处于较低水平。

相比东盟市场近6.6亿的人口,业界普遍认为该地区的汽车市场仍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尤其在智能新能源汽车方面,东盟市场增长潜力巨大。

据相关数据统计,2022年上半年,泰国、越南、新加坡、印尼新能源汽车总销量仅为1.3万辆,早已超过2021年的总销量。

其中,据报道,2021年泰国仅售出3994辆电动汽车,2022年1-7月新能源汽车普及率仅为2.6%。截至2022年10月,印尼电动汽车保有量约为28188辆,其中摩托车22942辆,电动汽车4904辆。

对比中国市场,根据中汽协最新统计,2022年前11个月累计产销量分别为625.3万辆和606.7万辆,同比翻番,市场份额达到25%。

巨大的差距,也意味着巨大的提升空间。特别是东盟市场面临着巨大的经济、社会和环保压力,这为新能源汽车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据国际可再生能源机构预测,到2025年,东南亚新能源汽车销量将增至1000万辆。

为实现这一目标,在过去两年里,东盟国家,如泰国、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等。,纷纷出台新能源汽车产业扶持政策和阶段性发展目标,推动新能源汽车普及,促进能源转型,吸引更多投资。

为推动产业升级转型,实现打造“东南亚最大的电动汽车制造和出口中心”的目标,泰国一方面颁布多项鼓励电动汽车消费的优惠措施,另一方面通过税费减免、政府奖励等优惠政策,吸引有实力的新能源汽车企业在泰国投资建厂。

根据泰国政府的目标,到2030年,泰国电动汽车年产量将达到75万辆,占泰国汽车总产量的30%。为此,泰国政府计划在未来几年吸引4000亿泰铢的投资,力争到2036年实现120万辆电动汽车的产能。

同时,泰国还批准将2022年10月1日至2025年9月30日登记使用的纯电动汽车每年道路交通税降低80%,2022年至2025年5月底,在当地免税区和自由贸易区组装或制造的部分电池驱动汽车免征关税,进口电池视同当地制造成本。

目前菲律宾的乘用车、公交车、面包车、卡车、摩托车、自行车等电动车关税在5%-30%之间。高关税也意味着更高的产品价格。据了解,菲律宾消费者目前需要2.1万至4.9万美元才能购买一辆电动汽车,而传统汽车的价格为1.9万至2.6万美元。

空气右舵版本开始在印度尼西亚

印尼会考虑补贴刺激终端消费。近日,印尼工业部长Agus Gumiwang在一份声明中表示,政府计划为每辆在中国生产的电动汽车提供高达8000万印尼卢比的补贴,为每辆混合动力汽车提供约4000万印尼卢比的补贴,为每辆电动摩托车提供约800万印尼卢比的补贴,为每辆改装为电驱动的摩托车提供约500万印尼卢比的补贴。

据悉,印尼政府的补贴旨在到2030年将当地电动汽车销量提高两倍,同时引入电动汽车制造商在当地投资,从而实现建立当地端到端电动汽车供应链的愿景。

不难预见,随着这些扶持政策的陆续出台,将会有更多的海外车企和零部件企业瞄准东盟市场,加大布局。再加上RCEP的签署,在原产地规则和区域累计原产地规则的支持下,有望进一步为中国与东盟国家的双边经贸往来注入强劲动力,这也可能是自主车企和零部件企业争相布局东盟市场整车和零部件生产的原因。

另一方面,现阶段东盟市场尚未形成有竞争力的新能源汽车本土品牌。虽然在燃油车时代,日系车在东盟市场占据了绝对的主导地位,比如在印尼和泰国,日系车品牌的销量甚至达到了90%以上。而中国在智能化、电动化方面的先发优势,无形中让国内新能源车企在东盟市场有了很强的竞争力。

事实上,过去除了自主车企和零部件企业,丰田、三菱、现代、福特等海外车企都对东盟市场表现出极大兴趣,并已确认将加大投入。就连特斯拉也于12月初在泰国正式推出了Model 3和Model Y,并计划于2023年第一季度开始交付。同时,特斯拉还宣布将于2023年2月在泰国开放超级充电桩,年内将扩展至10个。

在国内外车企的相继发力下,东盟成为国际车企争夺的价值洼地。

声明:免责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最新推荐
广告
汽车之声 | 网站地图 | RSS订阅
汽车之声-未经本站允许,禁止镜像及复制本站。投诉及建议联系邮箱:linghunposhui@sina.com
Copyright © 2018 All Rights Reserved 汽车之声 news.cheway.cn 版权所有
备案号:皖ICP备2023005497号